
职务侵占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这一罪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所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将对职务侵占罪的法律规定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法律条款。
一、职务侵占罪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主体:国家工作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3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客体:公共财物。公共财物是指属于国家、集体或者公民共同所有的财物。
目的: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手段: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趁机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结果:数额较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规定,数额较大是指贪污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
三、职务侵占罪的法定刑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职务侵占罪的法定刑分为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重度。具体刑罚如下:
数额较大: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数额巨大: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职务侵占罪的认定与追诉
认定:当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时,即可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追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对于涉嫌职务侵占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