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40岁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然而,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自1951年确定后已有70年没有进行调整。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预计在“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在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龄不作调整,将导致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
从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的趋势来看,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7年,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将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学历人员集中的单位和行业,情况更为突出。
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在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迟退休政策适时适度推进,并充分利用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状况。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更高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做到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自2019年起逐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本文将从法律依据和实施细则两个方面,对延迟退休政策进行详细介绍。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事业,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保障国家的长远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作年限制度。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是在尊重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方式,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养老金的领取水平,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退休年龄政策。
二、实施细则
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将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具体实施方案将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
合理调整退休年龄:在意见征求过程中,有关部门表示,将根据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特点,研究制定合理的退休年龄调整方案。例如,对于女性工人和农民,可适当降低退休年龄;对于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可适当提高退休年龄。
提高养老金水平:为确保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加大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投入力度,完善养老金发放机制,提高养老金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补充养老保险,提高个人养老金水平。
加强劳动监察:政府将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对于违反规定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将依法追究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中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法律依据充分,实施细则科学合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保障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