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定期存款提前取款的法律规定与后果(定期存款提前取款的法律规定与后果有哪些)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4-12-29 10:44: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储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银行在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时,应当按照实际存期计算利息,但不得低于原定利率的90%。 如果储户在未到期的情况下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将会损失收益较大,在不需要急用钱的情况下,储户应尽量持有到期。

此外,如果储户在存入定期存款后,又将部分资金转入活期账户或者其他储蓄方式中,那么这部分资金将不再享受定期存款的利息。

在中国,定期存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储蓄方式,许多人将资金存入定期存款,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然而,当需要用钱时,有时会面临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提前取款?本文将对定期存款提前取款的法律规定与后果进行解析。

一、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定期存款,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储蓄合同关系。在合同中,通常会约定存款期限、利率、提款条件等事项。如果客户在约定的期限内提前取出存款,可能触犯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储蓄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的,应当按照实际存期和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并支付利息差额。”这意味着,提前取款的客户将支付一定的利息差额。

二、后果

利息损失:由于提前取款导致存款期限缩短,客户将无法享受完整的存款期限内的利息收益。因此,客户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差额。

罚款:部分银行可能会对提前取款的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罚款。具体数额因银行而异,通常为提前取款金额的一定比例。

信用记录受损:如果频繁提前取款,可能会影响客户的信用记录。这将对客户的个人征信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客户未来的贷款、信用卡等金融服务申请。

定期存款提前取款属于违约行为,可能会导致客户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因此,在需要用钱时,客户应尽量避免提前取款,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有特殊情况,请咨询相关银行的专业人员,了解具体的提前取款规定和手续。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