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 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而根据《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都可以退休: (一) 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五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的; (二) 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三) 因工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了多次调整。本文将从法律层面分析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原因、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原因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逐步调整法定退休年龄,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
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支出压力逐渐加大。适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促进就业和人才市场的发展:适度降低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激发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促进就业和人才市场的发展。
二、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法律程序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需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审议和决定。具体程序如下:
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提出关于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建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进行审议,形成草案。
征求社会意见:草案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征求意见后的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
公布实施: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依法公布并实施。
三、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社会影响
保障老年人权益:适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使他们在晚年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
促进就业和人才市场的发展:适度降低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激发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促进就业和人才市场的发展。
提高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适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