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保户和五保户的待遇不同。五保户是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低保户是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
具体来说,五保户的生活是政府兜底,死的时候,政府还包安葬。而低保户是低收入人群,只是他的收入相比正常户的收入要低些,政府给予一定的救助,不负责兜底。
在中国,低保和五保制度是两种为特定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措施。尽管它们在目标和实施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法律层面上,它们仍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对低保和五保的区别进行解读。
一、定义及目的
低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的规定,低保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特定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而采取的一种救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减轻其生活压力。
五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五保是指农村中无法自理生活、无法承担基本生活费用的老年人、残疾人、患病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和孤儿的基本生活保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供养、抚养、扶助等方式,确保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二、适用对象及条件
低保:适用对象主要包括城市低收入家庭、农村贫困家庭、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疾病导致家庭负担过重的家庭等。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申请享受低保待遇。
五保:适用对象主要是农村中的五保对象,即上述所列五类特殊困难群体。五保对象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如年龄、健康状况、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等。
三、资金来源及管理
低保:低保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和社会捐助。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低保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由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五保:五保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和社会捐助。各级政府应将五保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五保资金的充足和稳定。五保资金的管理也由民政部门负责,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五保工作的实施。
四、权利与义务
低保: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有权获得相应的经济援助,但同时也要履行配合政府部门核查家庭收入、财产等情况的义务,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五保:五保对象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同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履行赡养、抚养、扶助义务等。
从法律视角来看,低保和五保在定义、目的、适用对象、条件、资金来源、管理以及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两种社会保障制度,以便在实际生活中为特定困难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