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依据《刑诉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书面申请后七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并且提出了保证人或者能够交纳保证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同意,并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特殊强制措施,旨在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自由,同时确保对其进行监视和审查。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如不得离开所在市县、不得干扰证人作证等。然而,取保候审并非免费,其所需缴纳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保证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保证金数额因案件性质和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而异。一般来说,保证金的数额应足以确保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违反规定,并在解除取保候审后全额予以退还。
监督费用:为了确保取保候审的有效实施,法院会指定一名法官或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这部分费用主要包括监督人员的工资、津贴等,通常由法院承担。
其他费用:包括律师费、鉴定费、差旅费等。这些费用主要用于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援助、鉴定和调查取证等工作。如果犯罪嫌疑人自己聘请律师,那么这部分费用应由犯罪嫌疑人自行承担;如果犯罪嫌疑人委托律师事务所代理诉讼,那么这部分费用应由律师事务所与犯罪嫌疑人协商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取保候审费用并非随意收取,而是在严格遵守法律依据的前提下进行的。法院在决定收取保证金时,应当充分考虑案件的性质和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确保保证金的数额合理;法院在安排监督人员时,应当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因为利益驱动而导致监督不力;法院在确定其他相关费用时,应当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其经济困难而加重其负担。
取保候审费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是法治国家对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只有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取保候审制度的有效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