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存是指由于法律规定的原因债务人难以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时,债务人将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而消灭债务的制度。 一般来说,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1. 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2. 债权人下落不明;
3. 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4.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提存,是一种法律上的制度,主要用于解决合同履行不能的问题。当一方在合同中约定将标的物交由第三人保存时,如果该方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提存。本文将对提存的法律规定进行解析,并结合诉讼实践探讨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作用。
一、提存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当事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可以采用书面形式约定提存程序。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下列规定:(1)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货币的,可以在起诉前或者起诉时请求人民法院指定一个银行作为提存所;(2)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交付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可以在起诉前或者起诉时请求人民法院指定一个拍卖机构作为提存所;(3)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交付其他标的物的,可以在起诉前或者起诉时请求人民法院指定一个保管机构作为提存所。
二、提存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应用
解决争议
当一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提存。通过提存,可以将标的物从一方手中取出并交给第三人保存,从而达到解决争议的目的。
保障债权人的权益
提存可以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债务人无法按时履行义务,债权人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例如,可以将标的物交由第三方保管,以便在必要时进行拍卖或变卖等操作。提存还可以防止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
促进合同履行
通过提存制度的规定,可以促使双方更加重视合同履行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将会面临财产被查封、扣押等后果。因此,双方会在签订合同时更加慎重地考虑各项条款和条件,以确保能够按照约定履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