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相关规定,对刑满释放人员,当地人民政府会帮助其安置生活。 如果刑满释放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和基本生活来源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此外,刑满释放人员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政策。 2021年9月1日起,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服刑期间死亡等情形其遗属领取遗属待遇问题的复函》(人社厅函〔2021〕120号)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
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罪犯经过服刑期满后获得刑满释放。然而,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就业歧视、生活困难等。为此,本文将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建议。
一、刑满释放人员现状
就业困难:由于犯罪记录,刑满释放人员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面临严重的就业歧视,导致很多刑满释放人员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生活困境:刑满释放人员在出狱后,往往需要面对家庭、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经济压力,部分人员甚至因无法承担生活费用而重新犯罪。
心理问题:刑满释放人员可能在狱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在回归社会后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二、刑满释放人员权益保障问题
法律保障不足:虽然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权益保障有一定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和不足。
社会歧视:由于犯罪记录,刑满释放人员在社会中容易受到歧视,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家庭支持缺失: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在出狱后未能得到家庭的有效支持,导致其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
三、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刑满释放人员的权益保障标准,加大对侵犯刑满释放人员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司法公正,确保刑满释放人员的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其在社会中的信任度。
加强心理疏导: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康复,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其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
强化社会宣传教育:加大对全社会的法治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包容度和理解度,消除歧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