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出让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期限;(二)出让土地的出让金及其支付方式和时间;(三)受让人的权利和义务;(四)违约责任。其中,出让金是指受让人向国家交付的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案件中,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如因出让方原因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可要求返还已支付的全部或者部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利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出让成为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出让金作为土地出让的一种形式,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和转让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本文将从出让金的法律规定及效力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出让金的法律规定
出让金的定义
出让金是指土地出让方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而向受让人支付的一种货币资金。在我国,出让金的征收主体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机关,即国土资源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家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应当签订书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按照约定支付出让金。
出让金的计算方法
出让金的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土地出让合同中的约定。一般情况下,出让金的计算包括土地出让价款、土地使用费和其他相关费用。其中,土地出让价款是土地出让方与受让人之间最主要的经济往来,通常占到总出让金的大部分。土地使用费主要用于补偿因土地使用权转让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其他相关费用则包括税收、手续费等。
出让金的缴纳方式
在我国,土地出让金的缴纳方式主要有一次性缴纳和分期缴纳两种。一次性缴纳是指受让人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一次性支付全部出让金;分期缴纳则是指受让人将出让金分为若干期支付,每期支付的具体金额和期限在合同中约定。无论采用哪种缴纳方式,双方都应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
二、出让金的法律效力
出让金是土地使用权合法取得的证明
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必须经过国家有权机关的批准,并依法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出让金作为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法定货币凭证,是受让人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重要依据。只有支付了出让金,受让人才能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效力。
出让金可以作为债权进行担保
在土地使用权发生纠纷时,受让人可以将已支付的出让金作为债权向法院申请保全或强制执行。同时,如果受让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出让金,土地出让方也可以解除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要求受让人返还已支付的出让金。
出让金可以作为违约金进行赔偿
如果受让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出让金,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违约方应当支付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损失数额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逾期付款天数每日按比例计算。
出让金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受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出让金,以确保自己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土地出让方也应当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按照约定收取出让金,并为受让人提供优质的土地资源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