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摄影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抓拍作为一种摄影手法,指的是在公共场合或私人领域中,未经他人同意就对其进行拍摄的行为。那么,抓拍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的?它与摄影者和被摄者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抓拍与摄影的关系进行解析。
一、抓拍的法律界定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由此可知,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肖像的使用、公开等权利。而抓拍行为往往涉及到他人肖像的拍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肖像权并非绝对的。在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自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这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是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法律也允许受害者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具体而言,当抓拍行为严重损害他人名誉或者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时,受害者可以依法请求法院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摄影者的权利与义务
著作权法保护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作品;(三)美术、摄影作品;(四)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五)计算机软件及其相关作品;(六)符合作品定义的其他智力成果。”因此,摄影者拍摄的照片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肖像权让与协议
为了避免因抓拍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摄影者与被摄者可以通过签订肖像权让与协议的方式,约定双方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对方肖像的权利。这种方式在实践中较为常见,但需注意的是,肖像权让与协议仅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有效,且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被摄者的权利与义务
知情权和同意权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规定:“民事主体有知情权。知情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获取与其人身权、财产权有关的事务信息的权利。”因此,被摄者有权知道自己的肖像被拍摄的情况。同时,被摄者在同意拍照前应审慎了解摄影师的身份、拍摄目的等信息,以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拒绝权和投诉权
当被摄者不同意被拍照时,摄影师应当尊重其意愿,停止拍摄。被摄者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侵权行为,要求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抓拍作为一种摄影手法,在法律上既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又被赋予了一定的限制性条件。摄影者和被摄者在使用抓拍功能时,都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对方的权益,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