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员工月平均工资按照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应得工资计算平均值,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此外,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月平均工资作为一种衡量劳动者收入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月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法律中的依据。
二、月平均工资计算方法
月平均工资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月)所获得的总收入除以工作时间所得的结果。计算月平均工资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计算劳动者当月的总工资:总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所有合法收入。
计算劳动者当月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通常根据劳动合同、考勤记录等文件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带薪年假等不计入工作时间。
用总工资除以工作时间得出月平均工资:即月平均工资 = 总工资 / 工作时间。
三、月平均工资的法律依据
在中国,关于月平均工资的计算和使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报酬,包含了一定的福利待遇。因此,月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约定试用期、培训期、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等事项。”这意味着,在劳动合同中,雇主与劳动者应当明确约定月平均工资等相关事项。如果雇主未按照约定支付月平均工资,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权。
四、结论
月平均工资作为衡量劳动者收入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及法律依据在我国已得到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定要求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并在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明确约定相关事项。劳动者在遇到薪酬问题时,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