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行不能”指在一定期限内,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案件。对于这种情况,法院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终结执行;二是终结本次执行。其中,终结本次执行只是执行程序阶段性终结,人民法院通过严格审查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将案件纳入“终本案件库”管理,定期对被执行人进行网络查控,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
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法执行的财产,这种情况下,法院会采取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即“终本案件”。那么,什么是终本案件?法院又是如何处理这些无法执行的财产的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终本案件。简单来说,终本案件是指因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或者申请人表示放弃债权等原因,导致法院无法继续执行的案件。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会将这些案件进行结案,即所谓的“终本”。
那么,法院是如何处理这些无法执行的财产的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规定,对于终本案件,法院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将案件信息登记为“终本”状态。当一个案件进入终本状态后,法院会将其从可执行案件名单中移除,并在其档案中进行标注。
及时通知申请执行人。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执行人的书面申请后,及时告知其案件已经进入终本状态。同时,法院还应当告知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级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对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法院应当持续进行查询。虽然被执行人可能已经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但法院仍然有义务对其财产状况进行持续查询。一旦发现被执行人有新的财产或收入来源,法院应当立即采取恢复执行的措施。
对于长期无法执行的案件,法院可以依法予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且无法找到新的财产线索,法院可以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债权人的权利就此消灭,而是需要待被执行人有财产时再次申请恢复执行。
终本案件是司法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法院还应当加强对被执行人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其通过各种手段规避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