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诽谤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的名誉。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必须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如果侵犯公民的名誉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按刑法有关侮辱罪、诽谤罪、诬陷罪的规定处罚。
如果您遭受了网络诽谤,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您也可以向网站平台投诉举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诽谤现象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网络诽谤是指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虚假言论。依据我国法律,网络诽谤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将从法律保护和维权途径两个方面对网络诽谤进行探讨。
一、法律保护
名誉权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8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网络诽谤行为属于侵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于网络诽谤行为,受害者可以依法向侵权者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名誉损失费等。
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网络诽谤行为可能触犯刑法,构成刑事犯罪。
二、维权途径
私力救济
受害者可以向侵权者发出律师函,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同时,受害者可以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要求相关部门对侵权行为进行查处。
诉讼途径
如果私力救济无法解决问题,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民事责任。在必要时,受害者还可以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侵权者的刑事责任。
仲裁途径
部分地区设有网络仲裁机构,受害者可以选择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途径
受害者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有关部门投诉,要求查处侵权行为。行政部门在接到投诉后,将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网络诽谤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害者应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诽谤行为,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