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税改革的法律意义在于,它是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征税的办法,只对工薪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高收入群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收入来源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而发达国家为发挥出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一般都实行综合征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由更加注重效率向更加注重公平转换。这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也应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明确提出实行综合征收为主、分项征收为辅的个税征税模式。拟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对经营所得、资本性所得及其他所得仍实行按次分项的分类课税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不断进行改革,以更好地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一、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原则
个人所得税法是以宪法为依据,以税收法定原则为基础,以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纳税、平等互利、简便易行、稳定可持续等。
二、个人所得税法的主要内容
纳税人范围: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纳税人的范围,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连续居住满12个月的个人;非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或者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不满12个月的个人。
税率结构:个人所得税法设定了7个级别的累进税率,包括3%、10%、20%、25%、30%、35%和45%,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免征额和扣除项: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每月5000元的基本免征额,以及各种允许扣除的项目,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住房贷款利息等。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法明确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即按照全年一次性奖金、全年其他综合所得、单独经营所得等多个来源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税务征收与管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税务机关的征收职责和管理要求,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纳税人异议处理等。
三、个税改革与纳税人权益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在改革过程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优化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
完善免征额和扣除项制度,使更多的纳税人能够享受到减税红利。
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设立纳税服务热线、网上办税平台等渠道,方便纳税人咨询、申报和办理业务。
严格税务征收管理,加大对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税收政策的有效实施。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旨在更好地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个人所得税法能够不断完善,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