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我查到的信息,如果行为人确已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那么,即便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或是在逃逸状态持续过程中,能及时放弃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主动投案,如实供述,听候处理,且也不论其中止逃逸是基于个人良。
造成致人轻微伤或者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扣6分;造成致人轻伤以上或者死亡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扣12分。
在现代社会,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一些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责任,选择在事故发生后逃逸。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对逃逸事故的法律后果及责任进行解析,以提高公众对交通法规的认识和遵守意识。
一、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应立即停车并采取紧急措施,如报警、设置警示标志等。如果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逃逸,即未履行上述义务,将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驾驶人有逃逸行为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刑事责任:如果逃逸行为导致受害人死亡或者重伤的,肇事者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肇事者可能面临交通肇事罪的指控,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
民事赔偿:逃逸行为使得受害人在事故后无法及时获得救助,可能导致其伤势加重或死亡。因此,肇事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丧葬费、抚恤金等。同时,肇事者的逃逸行为还可能导致其财产损失。
二、逃逸事故的责任划分
在逃逸事故中,责任划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交通事故的责任主要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无责任四种情况。具体如下:
全部责任:指驾驶人在交通事故中存在过错,且其行为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在此情况下,驾驶人应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
主要责任:指驾驶人在交通事故中存在过错,且其行为对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主导作用。在此情况下,驾驶人除了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外,还需承担部分刑事责任。
同等责任:指驾驶人和另一方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各自存在一定过错,且双方过错程度相当。在此情况下,双方应按照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
无责任:指驾驶人在交通事故中不存在过错,或者其过错程度不足以构成民事或刑事责任。在此情况下,驾驶人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三、结论
逃逸事故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意识。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惩逃逸事故肇事者,以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