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存续期是指从登记结婚开始至离婚生效前,期间取得的财产多为共同财产。在特定情况下,夫妻可起诉分割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此外,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债务,也应当视为夫妻共同债务。
在法律上,婚姻存续期是指夫妻双方在符合法定结婚条件后,从领取结婚证开始到离婚或者一方死亡的时间段。在这个期间内,夫妻双方享有相互扶养、共同财产分割等权利和义务。了解婚姻存续期的法律规定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婚姻存续期的法律规定
离婚自由原则
在婚姻存续期内,夫妻双方有平等的离婚自由权。只要符合法定条件,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这包括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等原因。但是,如果涉及子女抚养问题,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决。
共同财产分割
婚姻存续期内,夫妻双方共同所得的财产应当平均分割。如果一方在婚前已经拥有一定财产,那么在离婚时,该部分财产不需要进行分割。夫妻双方还有权对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赡养义务
在婚姻存续期内,无论男女双方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如果一方不履行赡养义务,另一方有权要求其履行或者通过法院强制执行。同时,子女也有协助赡养老人的义务。
二、婚姻存续期的重要性
保障合法权益
了解婚姻存续期的法律规定有助于当事人在面临婚姻问题时,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在离婚诉讼中,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帮助当事人争取到更有利的判决结果。
避免纠纷产生
熟悉婚姻存续期的法律规定可以避免因误解法律规定而导致的纠纷。例如,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如果双方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纠纷的发生。因此,了解法律规定有助于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促进家庭和谐
了解婚姻存续期的法律规定有助于夫妻双方更好地履行各自的义务,共同维护家庭和谐。例如,了解赡养义务可以让双方更加关注老人的生活状况,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