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岁退休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的。 该决定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调整退休年龄。在一些国家,35岁开始逐渐成为法定退休年龄。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法律和现实挑战。
一、法律规定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
在全球范围内,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相关公约和各国的国内法律中。ILO《1970年劳动公约》第138号规定了最低法定退休年龄为45岁,但允许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更高的退休年龄。因此,许多国家将法定退休年龄设定在45-65岁之间。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企业职工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50周岁。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提高最低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支付压力的问题。2019年,我国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明确提出将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与基本养老金挂钩,确保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
二、现实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随着35岁退休年龄的实施,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面临就业压力。特别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或技能密集型工作的人群,他们可能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仍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由于企业对年龄限制的担忧,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剧社会的就业压力。
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随着退休人口的增加,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加大。在当前的养老金制度下,个人和企业需要共同承担养老保障的责任。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缩小和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波动也可能影响到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跨代社会保障问题
35岁退休政策可能会加剧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需要承担更为严重的养老保障负担;而对于老年一代来说,他们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活保障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跨代社会保障的需求,确保各个年龄段人群都能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
35岁退休政策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政府部门需要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充分考虑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和跨代社会保障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