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转干按照军龄和职务分类安置,可通过评选、竞聘上岗等方式定职级。 职级定位遵循职务匹配、能力和业绩、岗位需求原则。 营级、连级军转干部可通过考试和面试确定职级,师级及以上军转干部由组织部门进行综合评定。
随着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军人选择转业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作为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军转干部在转业后依然享有一定的权益保障。本文将从法律角度为军转干部解答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以便他们在转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地方工作和生活。
一、军转干部的法律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军转干部在转业后仍然享有相应的待遇和权益。这些待遇和权益包括但不限于:退役金、优待金、安置费、医疗保险等。同时,军转干部在地方企事业单位工作时,应当受到与其他员工同等的待遇。
二、军转干部的劳动合同
军转干部在转业后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合同内容: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同时,合同中还应注明军转干部的身份和原服役部队等信息。
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内,双方都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军转干部在试用期内解除合同的,应当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的经济补偿。
福利待遇:军转干部在转业后继续享受原军队的福利待遇,如定期体检、子女教育等。地方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为军转干部办理相应的手续和报销相关费用。
合法权益保障:军转干部在工作中应当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如遇到侵犯合法权益的情况,可以向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寻求帮助或举报。
三、军转干部的退役安置
军转干部在退役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办理退役安置手续。具体流程如下:
提交申请:军转干部需向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提交退役安置申请表及相关材料。
审核评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对军转干部的申请进行审核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职业技能等方面。
确定安置方式:根据审核结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确定军转干部的安置方式,如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工作、进入事业单位或公务员队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