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他人散布,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具体来说,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包括: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造谣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造谣不仅损害了被诋毁者的名誉权和隐私权,还可能引发公共恐慌,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因此,对网络造谣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有效预防势在必行。本文将探讨网络造谣的法律后果以及应对策略。
一、网络造谣的法律后果
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网络造谣者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和诽谤,侵犯了被诋毁者的名誉权。同时,网络造谣者还可能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构成侵权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造谣者因其过错行为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可要求网络造谣者删除侵权内容、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可能触犯刑法,面临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网络造谣者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和诽谤,情节严重的,可能触犯刑法,面临刑事责任。
二、应对网络造谣的策略
强化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政府部门应加大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网络造谣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和举报网络造谣行为。
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加大对网络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加大对网络造谣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形成有力的震慑。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提高网络信息筛选和审核能力
企业和个人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审核能力,防止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网络治理
政府和企业应建立网络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网络治理,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