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三种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包括两个阶段: (1)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2)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已经超越了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开始关注普遍原则和价值,包括两个阶段: (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2)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是两个重要的规范力量,它们共同维护着社会秩序,引导着人们的行为。然而,尽管它们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但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而道德则是社会或个人的内在观念和信念,其约束力主要来自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接受。这意味着,一旦违反了道德规范,即使不受到法律的惩罚,也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法律和道德的功能不同。法律主要通过设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后果,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而道德则主要通过提倡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引导人们内心的道德意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法律和道德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道德规范可以成为法律的基础,反之亦然。例如,许多道德原则如诚实、尊重他人等都已经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法律也可以通过强化道德规范来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水平。
总的来说,虽然法律和道德有着不同的来源、功能和实施方式,但它们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理解和把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我们在生活中遵纪守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