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案件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期间,对于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经审判机关或检察机关决定解除其拘留、逮捕、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但要求其保证不逃避侦查、起诉、审判,保证案件的顺利进行的一种刑事保释方式。在取保候审期间,被保释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出境、不得接触案件相关人员等。如果违反规定,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重新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在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常见的临时救济措施,旨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在等待审判的过程中暂时获得自由。本文将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定义、适用范围、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取保候审制度的定义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被侦查机关依法逮捕或者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经过审查起诉后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人民法院为了保障其合法权益,决定对其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人身自由限制措施。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如不得离开所在市、县等,不得干扰证人作证等。
二、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予以逮捕或者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对已经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强制措施的;
对于涉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等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予以逮捕或者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对于已经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因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参加诉讼的;
对于其他依法需要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三、取保候审的程序
申请:被取保候审的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作出逮捕决定的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提出申请;
审核: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被取保候审人的情况,决定是否同意取保候审;
决定:人民法院在收到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关于取保候审的决定书后,根据案件情况和被取保候审人的情况,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告知:被批准取保候审的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方式报告住址、工作单位等情况,并在指定的时间到公安机关报到;被不批准取保候审的人应当遵守人民法院的决定。
四、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程序、条件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各种犯罪行为的法定刑和处罚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案件提供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规定,律师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辩护等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