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的灵魂,是人民群众感知法治建设的一把尺子。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把这一价值追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在法治的各环节中,司法决定具有终局性的作用,权利的最终救济、纠纷的最终解决是在司法环节。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一旦这道防线被冲破,出现司法不公现象,就会对社会公平正义带来致命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来说明司法不公的危害性:“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治的尊严、社会的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司法公正的实现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审判程序以及专业的法官和律师队伍。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涵盖了民事、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这些法律法规为司法公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同时,我国还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正的审判程序是司法公正的关键。我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审判过程中,法官要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判断,避免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还推行庭审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案件审理的过程,提高司法透明度。
再者,专业的法官和律师队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法官和律师队伍建设,通过选拔、培训等方式,选拔出具有专业素质的法官和律师。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学知识,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律师共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得以实现。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推进审判程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法官和律师队伍,为人民群众提供公正、公平的司法服务,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