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被执行人是指曾经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过的公民,其记录对个人或单位的信用和声誉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被执行人应当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履行完毕后,由执行法院确认,并解除其被执行的状态。
在法律体系中,被执行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执行人是指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履行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本文将对被执行人的定义、法律责任以及执行程序进行详细阐述。
一、被执行人的定义
被执行人是指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履行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简单来说,被执行人就是那些未按照法律规定履行义务,需要接受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人。
二、被执行人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被执行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履行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如果被执行人未按照法律规定履行义务,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直至义务得到履行。
行政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被执行人应当履行法院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如果被执行人未按照法律规定履行义务,法院可以依法对有关行政机关或者其负责人进行行政处罚,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刑事责任: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执行人未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执行程序
被执行人的执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申请执行: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时,应当提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
受理审查: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对申请进行受理审查。符合条件的,裁定立案;不符合条件的,裁定驳回申请。
送达催告:立案后,人民法院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送达催告书,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内履行义务。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是执行程序的核心环节。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措施,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在必要时,还可以对被执行人的收入、支出等进行限制。
审判监督:如果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或者执行结果存在争议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审判监督。
被执行人在法律责任和执行程序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了解被执行人的定义、法律责任以及执行程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