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押条款是指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作出如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约定。 流押条款是在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条规定的,条文是这样的,“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零二条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流押条款无效的,应当返还已经支付的价款;没有支付价款的,应当将已经占有使用的部分折价补偿。
流押制度,又称为质权,是一种古老的担保方式,主要用于确保债务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流押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权利担保和债务履行方面。本文将对流押制度的基本概念、现代法律中的地位以及在权利担保和债务履行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流押制度的基本概念
流押制度起源于古代,是指一方当事人将其财产作为担保,以保证另一方当事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的担保方式。在流押合同中,债权人和抵押人双方共同设立一个流押条款,明确规定抵押财产的范围、担保期限等内容。当债务人未按约定履行债务时,抵押人有权依照流押合同的约定,以抵押财产优先受偿。
二、现代法律中的地位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流押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担保方式,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债务担保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合法性和适用性。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对流押制度进行了规范和完善,使其在现代社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八条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协议设立流押条款。”这表明流押制度在我国法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三、权利担保与债务履行中的应用
权利担保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流押制度常常用于权利担保,以确保债务人按照约定行使权利。例如,在商标注册过程中,申请人可以将其商标申请作为流押财产,以保证在商标审查过程中不被他人撤销。这样既可以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促使申请人尽快完成商标注册手续。
债务履行
在债务履行方面,流押制度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借款人未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时,出借人可以根据流押合同的约定,以抵押财产优先受偿,从而保障出借人的合法权益。流押制度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防止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
尽管流押制度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适用性。在权利担保和债务履行方面,流押制度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担保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