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是行政法学中的概念。其中,公定力是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对整个社会都产生效力,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对于其效力都具有予以尊重的义务;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生效便不得随意变更和撤销,行政相对人也不能对同一事实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约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其内容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性,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遵守和服从,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执行力是行政行为生效后,若行政相对人不履行法定的义务,行政机关自己或者申请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的效力 。
公定力,又称为确定力,是指国家对某一行为或事实的法律评价和法律适用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的一种法律力量。在法律领域,公定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本文将从公定力的定义、重要性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公定力的定义
公定力是指国家对某一行为或事实的法律评价和法律适用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的一种法律力量。简单来说,公定力是国家依法对违法行为或事实作出的法律判断和法律处理具有明确性和不可逆转性。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公定力表现为法院对案件的判决结果具有法定效力,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必须接受这一判决结果,不得上诉或者申请再审。
二、公定力的重要性
维护法治秩序
公定力是维护法治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定力,国家可以及时、公正地处理各类违法行为和事实,确保法律的公平、公开、公正实施,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保障司法公正
公定力有助于保障司法公正。公定力的实现需要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这有助于确保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遵循法律原则,做到公正无私,从而保证司法公正。
确立法律权威
公定力有助于确立法律权威。当国家依法对某一行为或事实作出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逆转性的法律判断和处理时,这意味着国家对此类行为或事实已经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评价,从而确立了法律的权威性。
三、公定力的实践
在我国,公定力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院审判权的行使
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有权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对涉案行为和事实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依法作出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逆转性的判决。
法律适用的确定性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对涉案行为和事实作出明确的法律判断。这有助于确保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不可逆转性,从而维护法治秩序和司法公正。
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义务履行
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收到法院判决书后,应当按照判决书的内容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履行判决书所规定的义务,法院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等措施,确保判决书的有效执行。
公定力在法律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强化公定力的实践,有助于维护法治秩序,保障司法公正,确立法律权威,从而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