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23年全文规定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国家赔偿。
第三条 本法所称国家赔偿,是指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授权的机关或者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给予的经济补偿、精神抚慰和其他救济措施。
第四条 国务院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本法的解释、监督等工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对本法进行解释。
第五条 本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赔偿法是为了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而制定的一部法律。它规定了国家在行使行政权力、司法权力过程中,因违法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损害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和赔偿标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家赔偿法进行解读。
一、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国家赔偿应当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或者变更赔偿事项。
公正性原则:国家赔偿应当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请求赔偿的公民、法人,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及时性原则:国家赔偿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尽快解决因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问题。
适当性原则:国家赔偿的数额应当与受害人的损失程度、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相适应。
二、国家赔偿的范围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行政行为赔偿: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因违法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
司法行为赔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行使司法权力过程中,因违法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
执行行为赔偿: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在执行刑罚、侦查活动中,因违法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
三、国家赔偿的程序
请求国家赔偿的公民、法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申请。具体程序如下:
向有关部门提交书面申请材料,说明请求国家赔偿的事实和理由。
有关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应当在30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如果申请被受理,有关部门应当在60日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如果决定赔偿,应当支付赔偿金;如果决定不予赔偿,应当出具书面说明。
四、国家赔偿的法律责任
对于不依法履行国家赔偿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损害的行为,还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