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法定婚龄与订婚的法律关系(多大可以订婚合适)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3-17 00:44: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在中国,法定婚龄为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订婚并没有年龄限制,但是人们还是把订婚当作一个礼节来对待。不经订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

在中国,法定婚龄是指男女双方达到一定年龄后可以依法结婚的年龄标准。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法律对于法定婚龄的规定发生了多次变化。本文将概述法定婚龄的历史变迁以及订婚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关系。

一、法定婚龄的历史变迁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法定婚龄为男子16岁,女子14岁。这一时期,婚姻主要由家庭和长辈安排,个人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法定婚龄逐渐降低。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法定婚龄定为男子18岁,女子16岁。这一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个人自由意识逐渐觉醒,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法定婚龄进行了重新规定。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子满20周岁,女子满18周岁即可结婚。此后,我国法定婚龄一直保持在20周岁(男性)和18周岁(女性)。

二、订婚与法律规定

订婚是指男女双方在未正式结婚前,通过一定的仪式或行为表示将来要结为夫妻的意向。在我国,订婚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男女双方在决定结婚前应当进行相亲、订立婚约等程序。因此,订婚可以说是男女双方结婚前的必经程序之一。

三、结婚条件

除了法定婚龄外,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还规定了其他结婚条件。主要包括:自愿结婚、男女平等、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违反婚姻法的行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以及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结婚。

在我国,法定婚龄是确定是否可以结婚的重要依据。虽然订婚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男女双方在决定结婚前应当进行相亲、订立婚约等程序。除了法定婚龄外,我国还对结婚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婚姻的合法性和当事人的权益。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