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这种强制措施通常对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一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采用。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法律规定了取保候审这一临时性措施。本文将对取保候审的概念、适用条件、程序以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被逮捕或者起诉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决定对其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强制措施。这种措施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使其能够在取得担保后返回家中或者指定的地点等待开庭审理。
二、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对涉嫌犯罪但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其有罪的人;
对已提起公诉但是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有罪的人;
对已被逮捕或者拘留的被告人,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取保候审的程序
提出申请: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辩护律师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可以向法院、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
审核决定: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3日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如果批准,应当立即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如果不批准,应当说明不批准的理由。
实施措施:取保候审期间,公安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实行监视居住或者限制活动等措施。同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应当如实回答公安机关的询问。
解除措施: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前,经审查认为不再需要继续取保候审的,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并解除取保候审措施。
变更或撤销:如果在取保候审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有权要求变更或撤销取保候审措施。
四、相关法律问题
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答: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变更或者撤销取保候审措施。
被害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侵害如何维权?
答:被害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侵害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依法追究侵害者的法律责任。同时,被害人也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