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售价是指在商品销售前,销售方公布的商品价格。在法律上,预售价具有一定的法律含义,主要体现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方面。本文将从预售价的法律含义、在合同中的适用以及与实际销售价格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售价的法律含义
预售价属于要约邀请阶段的表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预售价作为商品销售前的报价,可以被视为一种要约邀请,表示销售方向买受人发出了购买商品的意愿。然而,预售价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买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接受或拒绝这一要约邀请。
预售价可作为合同约定的价格依据
在实际交易中,买受人与销售方可能会就商品的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此时,预售价可以作为合同约定的价格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双方在订立合同后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应以调整后的合同价为准。
二、预售价在合同中的适用
预售价可作为合同的主要条款
在订立买卖合同时,预售价可以作为合同的主要条款之一,明确约定商品的出售价格。双方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其他相关条款,如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
预售价可作为合同的重要依据
在发生纠纷时,预售价可以作为判断合同履行状况的重要依据。例如,如果一方未按照约定的预售价支付货款,另一方可以依据合同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三、预售价与实际销售价格的关系
预售价可视为预期利润的参考标准
预售价可以作为销售方预期利润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订立合同时,双方可以根据预售价和预计利润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然而,实际销售价格并非必须等于预售价,双方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浮动范围。
实际销售价格应以合同为准
在商品实际销售过程中,实际销售价格应以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为准。如果双方未对实际销售价格进行明确约定或协商一致,那么实际销售价格应以市场价或其他合理因素为基础确定。同时,买受人有权要求销售方出具发票等证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