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工留薪期目录表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继续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的期限。根据不同的伤害部位,停工留薪期的长度也不同。例如,头部浅表损伤为1个月,颅骨和面骨骨折为3个月等 。
一、停工留薪期的概念
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因工作受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期间。在这段时间内,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职工的基本工资,以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
二、停工留薪期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职工的停工留薪期工资。具体的停工留薪期长度由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决定,一般不超过12个月。
三、停工留薪期的赔偿标准
基本工资: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应按照职工原工资标准支付其基本工资。
加班费: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如有加班需求,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伙食补助费: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应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支付伙食补助费。
交通费: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如有需要前往医院治疗的,用人单位应承担其往返交通费用。
四、停工留薪期的操作指南
及时报告:职工在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应尽快向用人单位报告,并按照公司规定的流程进行工伤申报。
保存证据: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应注意保留与事故伤害相关的证据,如现场照片、监控录像等,以便在后续的赔偿过程中作为证明。
积极配合治疗: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积极接受治疗,以便早日康复。
关注政策变动:职工所在行业的工伤保险政策可能会有所变动,建议关注相关政策动态,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