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我国《劳动法》、《劳动调解仲裁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六条途径解决: 1 协商 协商是指当事人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照法律的规定,直接进行磋商,自行解决争议。2.调解 调解是指由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3.仲裁 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进行仲裁。4.诉讼 诉讼是指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或者裁定处理。5.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6.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
劳动仲裁是一种非诉讼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途径。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仲裁来解决。劳动仲裁程序相对简便、高效,能够为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劳动仲裁的相关知识,帮助您了解这一法律途径。
一、什么是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或裁决的活动。在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劳动争议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劳动仲裁的适用范围
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为仲裁的,应当按照约定进行仲裁。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无书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试用期内的争议。
其他依法应当仲裁的劳动争议。
三、劳动仲裁的基本程序
提交申请:一方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陈述申请的事实、理由和证据。申请人可以是劳动者本人,也可以是劳动者代表。被申请人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
受理审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接到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于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对于受理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调查取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当事人应当按照规定提供证据。同时,仲裁委员会也有权对案件涉及的事实进行调查取证。
调解: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案件情况组织调解。调解成功的,可以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继续审理。
裁决:经过审理,仲裁委员会认为申请人的主张成立的,应当作出支持申请人请求的裁决;认为被申请人的主张成立的,应当作出驳回申请人请求的裁决。裁决书应当在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执行。
四、劳动仲裁与诉讼的区别
自愿性:劳动仲裁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仲裁。而诉讼是强制性的,当事人必须参加诉讼程序。
周期性:劳动仲裁的审理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可以在几个月内完成。而诉讼程序较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结束。
经济性:劳动仲裁相对于诉讼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因为当事人不需要支付律师费等额外费用。而诉讼则需要支付律师费等费用。
对个人的影响:劳动仲裁的结果对个人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当事人可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而诉讼可能导致劳动合同终止,对个人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劳动仲裁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途径。通过了解劳动仲裁的相关知识和流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劳动争议,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