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应当立案。
抢劫罪是行为犯,刑法对构成抢劫罪没有规定数额、情节方面的限制,只要行为人当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施了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是否抢到钱财,也不论实际抢到钱财的多少,原则上都构成抢劫罪。
一、抢劫罪概述
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从他人身上、住处或者其他地方,当场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抢劫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抢劫罪立案标准
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客体:他人身上的公私财物。
客观行为:采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从他人身上、住处或其他地方,当场劫取公私财物。
结果: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或者人身损害。
主观方面:犯罪分子故意实施抢劫行为。
三、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从他人身上、住处或者其他地方,当场劫取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劫取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劫取的;(三)抢夺金融机构等重要财物的;(四)多次抢劫的;(五)持枪抢劫的;(六)使用爆炸、放火等危险方法抢劫的;(七)抢劫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八)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九)抢劫用于绑架、勒索、诈骗、贪污、贿赂等犯罪活动的财物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抢劫罪的立案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括对于暴力、胁迫等方法的具体认定,以及对于抢劫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分等。
四、结论
抢劫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行为,涉及被害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增强法制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如遇到此类犯罪行为,应及时报警,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