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免征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起征点是指国家为了完善税收体制,更好的进行税制改革,而制定的税收制度。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举个例子,假设有甲、乙、丙3人,其当月的收入分别是1499元、1500元和1501元。现在我们规定1500元为纳税的起征点,并规定税率为10%。那么,这3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的纳税情况如下:
| 姓名 | 收入(元) | 应纳所得税额(元) |
| --- | --- | --- |
| 甲 | 1499 | 0 |
| 乙 | 1500 | 9.9 |
| 丙 | 1501 | 14.91 |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公民和法人征收的一种直接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免征额和起征点是影响纳税人应纳税额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这三项法律规定进行解读。
一、税率
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制度,根据纳税人的所得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一个税率。具体税率如下:
3%: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
10%: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20%: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25%: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30%: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35%: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45%:超过80,000元的部分。
二、免征额
免征额是指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以免于纳税的收入额。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免征额标准。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免征额为每月5000元。即无论纳税人的月收入如何,只要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就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起征点
起征点是指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再扣除免征额之前的数额。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起征点标准。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起征点为每月1万元。即只有当纳税人的月收入超过1万元时,其应纳税所得额才需要扣除免征额和起征点后的数额来计算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通过设定税率、免征额和起征点等法律规定,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进行了合理的调控。纳税人在申报纳税时,应当了解这些法律规定,以便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并按时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