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行为人确已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即便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或是在逃逸状态持续过程中,能及时放弃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主动投案,如实供述,听候处理,且也不论其中止逃逸是基于个人良发现还是害怕罪责加重等何种缘故,该事后“中止逃逸”的行为不会影响其处罚。
在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根据该法律,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未按规定停车将车辆停放在安全地带,或者未立即报警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的行为。肇事逃逸行为严重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肇事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这意味着一旦肇事逃逸的行为被查实,驾驶员将失去驾驶资格,且永远无法重新获得驾驶证。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肇事逃逸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涉嫌犯罪的肇事逃逸行为,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进行调查、起诉和审判。如果被判有罪,将面临刑事处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
肇事逃逸行为还会影响驾驶员的社会信用记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交通违法行为记分达到12分以上的,驾驶人将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而肇事逃逸作为严重违法行为,通常会导致驾驶员记分迅速达到12分以上。因此,肇事逃逸行为不仅会导致驾驶员失去驾驶资格和面临刑事处罚,还会影响其社会信用记录。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行为,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影响社会信用记录等。为了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广大驾驶员应当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杜绝肇事逃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