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是指驾驶员在饮酒后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各国都对醉驾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醉驾将被吊销驾驶证,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文将从法律规定和实际执行两个方面对醉驾吊销进行探讨。
一、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饮酒后或者饮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根据该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吊销驾驶证。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吊销驾驶证的,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二、实际执行
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中国各级交警部门对醉驾行为进行严格查处,对于查实的醉驾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吊销驾驶证。同时,交警部门还会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加大对醉驾行为的打击力度。
社会舆论监督:我国媒体和公众对于醉驾行为持有强烈的谴责态度,通过报道、评论等形式,揭露醉驾行为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于因醉驾导致家庭困难的当事人,政府及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困境。
酒驾检测设施完善:各地交通部门不断加强酒驾检测设施的建设,提高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为查处醉驾行为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醉驾吊销是我国法律对醉驾行为的一项严厉打击措施。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严格执法、舆论监督、法律援助等多种手段,确保醉驾吊销制度的有效执行,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的,属于饮酒后驾车;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的,则属于醉酒后驾车。
在过去,对于醉酒驾车的处罚是“两对五”,即吊销驾驶证两年,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醉驾现象依然时有发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我国决定对醉驾法规进行调整,实行更为严格的“五改二”政策。所谓“五改二”,就是将醉酒驾车的处罚期限由原来的五年改为两年,同时取消驾驶证吊销两年的规定。这意味着,一旦触犯醉驾法规,驾驶员将被判处两年拘役,并同时被处以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