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曾刊载过关于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肇事后逃逸”的6个指导性案例。
一、引言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擅自逃离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因此,我国法律对肇事逃逸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本文将从法律条款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肇事逃逸的法律处罚进行详细介绍。
二、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还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七十四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还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过程中,不慎撞上前方车辆,导致双方车辆受损,一名乘车人员受伤。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后未立即停车,反而继续驶离现场。经调查,驾驶员未能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最终,法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判处该驾驶员三年有期徒刑。
案例二:某驾驶员在市区道路上行驶时,与前方车辆发生碰撞,导致一名路人受伤。事故发生后,驾驶员未立即停车救助伤者,而是驾车逃离现场。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经过侦查取证,最终锁定了驾驶员的身份。法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判处该驾驶员拘役三个月。
四、结论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除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等刑罚。因此,广大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自觉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共同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