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基本工资:法律定义与权益保障(基本工资的法律定义)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4-10-21 08:00: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基本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所得的报酬,它构成劳动者所得工资额的基本组成部分。也称标准工资。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工资是职工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 。

一、基本工资的法律定义

1 基本工资的概念

基本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为维持本人及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的必要费用而获得的报酬。它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或者国家规定的工资水平。

2 基本工资的法律地位

在中国,基本工资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加班工资、带薪休假等方面的权益。

二、基本工资的权益保障

1 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基本工资。同时,用人单位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基本工资。这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2 加班工资

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时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基本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支付加班工资。这有助于保障劳动者在加班时的合法权益。

3 带薪休假

劳动者累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享有带薪年休假。未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的,应当按照职工日工资收入的三倍支付未安排年休假期间的生活费。这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

三、结论

基本工资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为维持本人及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的必要费用而获得的报酬。在中国,基本工资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加班工资、带薪休假等方面的权益。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基本工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同时,劳动者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